马英杰:植根文脉谱华章——摭谈书法家崔春奇
作者:马英杰  来源:谛印文化  2022-07-24

书法家崔春奇

       我与崔春奇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了,当时我在省委宣传部工作,他在石家庄地委宣传部,是同行。我到河北师范大学工作后,他已经担任河北省教育厅老干部处处长了,交往一直较多。然而,认识他的书法功力,却是在我退休之后。

       有一次,他组织我们几位书法爱好者举办笔会, 这才发现崔春奇同志的书法五体皆能,尤擅隶书。在职时大家工作都很忙,为什么他的书法会取得如此成就?通过进一步了解,才知道崔春奇同志有着过人的毅力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机遇。

       崔春奇同志植根文脉,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条件。他是河北省栾城县苏邱村人。唐代著名宰相苏味道就是栾城苏邱村人,他的墓至今犹存。据孝证,宋代的“三苏”,即苏询、苏轼、苏辙就是苏味道的后裔,《古栾三碑》《三苏发祥碑》《封龙山颂》等经典隶碑也出自这方水土。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,使崔春奇从幼年就浸润在浑厚的文化氛围中。崔春奇的爷爷喜欢毛笔字,父亲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,他幼年就跟爷爷和父亲习书。上小学后,又遇到一位书法精良、诗体兼善的语文老师当班主任。爷爷、父亲和小学班主任老师都是崔春奇书法的启蒙者和引路人。更难得的是,1975年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到苏邱村住村一年。真是天赐良机,当刘炳森发现崔春奇酷爱书法,他就利用到崔春奇家吃饭的机会,耳提面命,传授书法知识。崔春奇与刘炳森的这段墨缘,使他终身受益,为他步入正确的习书之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崔春奇好学上进,阅历丰富,积累了丰厚的学识和广泛的修养。他1969年参军入伍从事文书工作,1973年复员后发愤自学文、史、哲、经济学,曾有过高中文化就直接考研究生差0.3分的经历。他中专毕业教中专并担任教研组长。在地委和省委机关工作时曾经在国家、省、市级报刊发表百余篇文章。他担任过省顾问委员会主要领导同志的秘书,还到柏乡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等。阅历也是文化。丰富的阅历,见多识广,为他对“学外功”的历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      大家知道,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是比较难的,他必须具备池水尽墨、退笔成冢、刻苦耐劳的精神和不畏寒暑、穷守终生的坚强毅力。崔春奇就具有这样的精神和品格。据原省顾部委员会主任杨泽江同志介绍:“在他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十多年间,他真正‘迷’上了书法,‘无一日不书’。这个小崔把刘炳森说的每天要认真写三十个字,当作了必修课。他给自己下了‘死命令’:不管到哪里,当天没写够就不睡觉。”他以古为邻,注重读贴,坚持临贴。无一日不读,无一日不临,锲而不舍,日渐有进。

       学习书法,除了自己刻苦磨炼,还要有名师度,有良师化。崔春奇不仅始终铭记刘炳森的教诲,而且转益多师,博观约取。他参加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临贴班、分析班、创作班的学习,还连续三年坚持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导师班。他在刘文华、张旭光、何应辉、铸公、旭宇、李刚田、齐作声等多位知名书法家的指导下,刻苦研习,收获颇丰。近年来,崔春奇的书法作品屡屡在各级展事中获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。

       崔春奇快人快语,待人直爽,热心公益,服务社会。自2000年起,他在任省教育厅老干部处处长期间,虽工作繁忙,却经常组织书法展览,活跃教育系统老干部、老教师的文化生活。每年春节,组织部分书友走向农村为百姓写春联。为了给老年大学讲课,仅今年上半年就写了一万五千字的书学理论文章《在把握关系中悟书法》,下半年又写了一万多字的讲稿《学“米”今日谈》。

       他还坚持为河北师范大学实验学校上书法课两个月,为青园街学校师生每周上九十分钟的书法课。最近,崔春奇书法工作室被批准挂上“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省书法考级中心、星级考级教学会员单位”的牌子,可谓实至名归,胜任有余。

       书法艺术博大精深,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艺术,是大器晚成的艺术。崔春奇同志一定会以工作室挂牌为契机,“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”,在书山攀登上,不断精进,为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,为河北的书法发展,做出更多贡献。作者马英杰,著名书法家河北师大党委原副书记 

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

  冀公网安备 13019902000258号

冀ICP备19023818号